【暑期“三下乡”】传承非遗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数理与金融学院青年实践团赴新疆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发布人:赵静云  发布时间:2025-08-03   浏览次数:6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号召,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魅力,7月28日至30日,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卫国戍边兵团行”兵团专项活动入选团队“胡杨铸魂”青年实践团在新疆喀什市、和田墨玉县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匠心传承:指尖流淌的中华文脉

实践团前往墨玉县桑皮纸产业园,实地了解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桑皮纸具有韧性好、拉力强、质地软、吸水性强、历千年而不褪色等特点,团队成员参观体验桑树皮剥取、浸泡、锅煮、捶捣、发酵、晾晒等关键工序。布达村桑皮纸第十三代传承人比拉力·图尔荪巴柯表示:“非遗技艺的传承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更要坚守初心。”

在莎车县,成员们认真观摩了葫芦烫画、芦苇画、维吾尔族地毯制作等特色技艺,与当地居民交流弹奏维吾尔族传统乐器弹拨尔、都塔尔等,体味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在喀什博物馆,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喀什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变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历程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金融221班俞国庆感慨道:“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实践!”


青春接力:西部土地上的志愿之歌

实践团成员聚焦服务西部的青春力量,深入访谈多位扎根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河南援疆干部、现任四十七团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琦分享了她的“援疆三问”:“来疆为什么?在疆怎么做?留疆干什么?”从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掌握基础操作到引进推广现代技术、填补县域空白,她用行动书写医疗援疆的实干篇章。她说:“年轻人一定要亲自来新疆感受一下,只有坚持才会有所作为。”二二四团是兵团在21世纪新建的第一个团场,二二四团党建工作负责人宋思佳、胡诗扬和团队成员分享他们与二二四团共成长的点滴故事,坚持“普通的事情坚持做”的朴素情怀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

精神灯塔:退伍士兵续写“老兵”新篇

团队成员前往墨玉县消防队,近距离了解消防器材装备。退伍士兵、现任消防车辆驾驶员王晨表示:“年轻人要肯吃苦,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退伍士兵、四十七团政工干部张家龙表示:“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们是新时代“老兵精神”的践行者。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舍家报国、忠诚担当、团结奉献、创新奋进”的援疆精神,与“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一脉相承。“援疆”是一种精神,更值得青年学生学习体悟,以身践行。

民族文化体验与访谈活动帮助团队成员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充分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团队成员也将坚持把增进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发掘更多的援疆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徐雯婷、邓玉良图:俞国庆;编辑:张犇预审:程安琪审核: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