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筑梦青春”2023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十三)
发布人:柏杨  发布时间:2024-04-15   浏览次数:76

王星,男,汉族,2001年3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202班学生,担任班级学习委员。曾获包括第十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国铜奖、第七届和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银奖、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银奖等奖项记 10余项。此外,发表SCI论文一篇、专利二项,主持省级大创一项。荣获2022-2023学年国家奖学金、2020-2021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一等奖学金、院“优秀大学生”等荣誉。

人生格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播种《2020

坚信语言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它能播种希望步入大学,怀着对大学文化底蕴、校训内涵的求知,他加入了主持部。他在大学生涯规划大赛上看同学描绘未来画卷,在辩论赛上看同学舌战群儒,在书画大赛上看他们泼墨撒花,在元旦晚会上看他们翩翩起舞。一次又一次的主持,让他内心深处有了莫名的悸动。去参与演出吧!从“三民”晚会,到八十五周年校庆,再到五四青年朗诵大赛,一路收获,一路成长。可他内心深处的悸动不但没有消减,反倒愈演愈烈。他开始内视自我,到底在渴求什么——“若大学为祖国培养青年才俊,为民族富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我也应当必当投身祖国到发展建设中。

发芽《2021》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研,科教兴国之基,人才强国之本。身为新时代大学青年,当有投身科研之心,积极钻研,逆流而上。2021年暑假走入实验室,开始了新领域的探索——超级电容器。超级电容器作为绿色能源装置的基本零件,面临了诸如比能量低、成本高昂、制备能源消耗大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从基本原理学起,到一次次筛选实验条件,他就这样在实验室摸索;而第七届“互联网+”大赛报名也在此期间正式打响。整理科研成果、招募队员、商讨项目书、整体脉络、分配任务、排版审查,不断推翻重建,校赛,一等奖。如此惊喜如惊涛席卷他的团队,那些曾经的艰苦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奖赏。再后来,寻求合作,产品检验,一路高歌。第一次参赛最终以省银奖收官。至此,科研创新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生长《2022》

“互联网+”大赛结束,次年年初,王星的团队又在安徽省“青苗杯”大赛中,从全省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冲入决赛。在这里,他认识到的一位位科研创新的弄潮儿,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后,他开始反思这一路上的不足,从中汲取养分,完善项目、完善自我,奋力生长。三个月后,随着校“合力杯”的落幕,五四表彰大会按时举行。他站上舞台,不再是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再后来,他代表学校参加省“挑战杯”大赛,在省决赛的路演中获得银奖与国赛失之交臂。有失落,有不甘,但这也当是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一环。在2022年下半年,陆续在第二届智慧中江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收获优秀奖、第十届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铜奖、第一届国家创新创业大赛华东赛区中斩获铜奖。一路上,渐渐明悟了追求对生活的追求、对自我的追求、对梦想的追求。这是生长的方向

成熟《2023

在竞赛的路上有了历练,对科研便有了方向。今年,他陆续发表SCI论文一篇,申请专利两项。他说:“回望大学三年,从懵懂,到明志,在安徽工程大学所有过往我都历历在目。这些经历,汇聚成奔涌大流,不断地冲刷我的思想,让我愈来愈肯定自己的选择,愈来愈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求学历练。”那天他大汗淋漓,坐在操场跑道上,仿佛也成了一个老学长“看着这些新的面孔,扔飞盘、打羽毛球,我心里莫名的触动,说不清……

白驹过隙,他走在逐梦的路上,找到了未来的模样。

师长点评:王星同学在大学阶段立足专业学习,勤奋刻苦、不断在学海泛舟前行;积极投入学术科研,在竞赛中攻坚克难;高擎思想旗帜,在党旗下成长成才;以自身特长,用艺术点亮青春思政课;工作中彰显责任担当,积极为班级同学做好服务;希望他一路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再接再厉,走出自己的星光大道。(辅导员:王康)

(文/图: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编辑:柏杨   审核:杜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