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工作案例展示】以红旅感受祖国辉煌,用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发布人:陶涛  发布时间:2022-02-28   浏览次数:1507


 一、案例概述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若论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必定是这种深厚的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习近平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始终是重要的教育命题。社会实践,因架起了学校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意义日益凸显。科学认识和定位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仅是教育改革持之以恒的方向,也是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所在。

 社会实践是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用开放发展的知识教育学生,让教育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活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教育始终没有停止,学生的学习也没有停止,特别是在生活中学习。他们从“最美逆行者”的群体中,理解了责任和担当;从中国防疫的成功实践中,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些内容被引入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正是旨在引导更多学生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于实践的教育探索,丰富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效果。

 如何挖掘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教育型实践育人工作方法成为本案例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案例将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运用意义、应用现状及应用困境,探索出一个具有应用价值的实践育人工作方法。

 二、案例分析

(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运用意义

1.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对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升华。第一,明确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鲜明主题。第二,明确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的

本质特征。第三,明确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纽带”的精神内核。

2.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运用意义

 其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基础。高校青年正处于形成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关键时期,面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在西方国家的无形资本、价值观念、民族分裂势力等综合影响下,很容易使青年淡化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正是向青年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深厚的文明底蕴。

 其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核心。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强调:“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根基、教育的目标,新时代实践育人教育应以培养广大青年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为目标,以确保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核心,通过实践让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育人体系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况,在校内进行了小范围的抽样调查,共计发放了共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0份。经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呈现出让人喜也让人忧的两重态势。喜的是,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化社会的冲击下,爱国立场依然坚定,爱国情感真挚而深厚,他们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做的成功探索,他们关心国家的发展,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忧的是,部分年轻大学生认同感不强,爱国情感淡薄;政治信仰迷茫,爱国意识薄弱;爱国行为盲动,欠缺理性精神。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育人体系中的应用困境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中挑战颇多

 第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削弱了青年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精神认同。新时代青年获得信息的广度不断扩大,但青年本身在信息甄别能力上还存在不足,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设置的陷阱时,容易主观臆断,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陷入被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的思想。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削弱了青年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自豪感。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捏造事实、虚构故事抹黑中华民族英雄,否定中华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扭曲“四史”,试图通过歪曲宣传动摇新时代青年对“四个自信”的坚定信念。

 第三,网络虚拟世界削弱青年的意志品质。因网络虚拟世界较真实社会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虚荣心,虚拟游戏、网聊等软件受到当代青年的追捧。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弊端,将垃圾文明渗透给学生,给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网络挑战。

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中运用不足

 在项目调研中发现,当前的实践育人研究中主要停留在实践育人的育人路径、保障体系、质量考评等方面,缺少对实践育人理论层面的基础研究,尚未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实践育人体系。活动丰富但理论指引不足;其二,在教育目标上缺少全过程思维。其三,质量考评存在重指标轻实效的偏向。

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实践育人成效中效果不佳

 当前各大高校实践育人形式上多以参观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就业、暑期社会实践为主,形式上大同小异,没有制定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为核心的实践,学生中普遍存在将走出去、动起来、搞科研当成实践,而忽略了实践育人中育人的核心要义,存在重科研轻育人,重实践轻育人的情况。

 三、实践育人措施及效果

(一)扎根本地红旅景点,多种方式推陈出新

 芜湖,历来是名人荟萃之地。早在五四运动前,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就在芜湖市创办了以宣传爱国主义为宗旨的《安徽俗话报》。1927-1931年芜湖作为中共安徽省委秘密机关所在地,成为指导当时安徽革命运动的中心。这里还曾留任弼时、王稼祥、陈毅、柯庆施、恽代英、谭震林、粟裕等同志的战斗足迹。在芜湖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曾孕育了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李家发烈士;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毕武斌烈士;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魂”的抗日名将戴安澜烈士;革命早期的中共芜湖特委书记俞昌准烈士、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烈士等。为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

1.实地参观红旅景点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本次选取了芜湖市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王稼祥纪念馆和芜湖市烈士陵园。

 首先在班级挑选一批积极参与活动,以及部分班级影响力较大的班干,组成学生代表参观团队,进行参观。

1)参观王稼祥纪念馆

 进入王稼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革命先烈王稼祥先生的铜像,铜像庄严的伫立在纪念馆的大门前,铜像的后面是一片小竹林。而苍翠挺拔的竹子更加衬托出了革命先烈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学生群体在铜像下合影留念,表达了对先烈的敬意。









 图1 王稼祥纪念馆半身像(王海明摄)

 走过铜像紧接着进入了纪念馆,馆内珍藏着王稼祥先生的一些衣物和部分文章。之后解说员给学生代表们绘声绘色的讲解了王稼祥的英雄事迹,王稼祥纪念园始建于1986年,馆内收集并陈列了王稼祥同志珍贵遗物110余件,重要信件文章130件,照片200余幅,其中“王稼祥生平馆”再现了王稼祥同志生前的办公室、卧室的基本原貌,珍藏了王稼祥生前藏书共1200余件。王稼祥的一生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完美阐释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党为公、光明正大的崇高革命品德和优良作风。

 通过参观王稼祥纪念馆,学生们对王稼祥同志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激发了同学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信心和热情;深刻领悟到王稼祥同志为了革命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参观芜湖市烈士陵园

 稍作休整之后,参观团队来到了芜湖市烈士陵园。19534月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在神山立碑建园。1992年芜湖市政府投入资金对陵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1994年清明重新对外开放,整修后的烈士陵园更加雄伟壮观,分别设置了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建设时期大型革命烈士群雕,及三代领导人对革命烈士的评价语,并浓缩了芜湖通商开埠的沿革史、孙中山在芜视察、芜湖人民支援北伐军等场景。在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下,大家共同回顾了抛头颅、洒热血、铁马铮铮、浴血奋战的抗战历程,仿佛把大家重新带回到那段战火四起、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此次主题教育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认识,激发大家勇于担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向先辈学习,奋发图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









 图二 渡江第一船情景再现(王海明摄)

2.创新做法

1)以爱国主义思想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以“王稼祥精神”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为契机,将富含爱国情怀的“王稼祥精神”纳入到思政理论课中,形成了“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的教改格局。此外,在班会上,进行“王稼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授,并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对大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的教育与引导。

2)将爱国精神的牢固树立全面覆盖党员教育。在学校党委和学院党委校协同我院共同推进并形成红色文化进党校的学习教育机制。在党校学员中积极开展集体诵读会、读书交流会活动,组织学员传诵红色诗词、学习红色家书、重温红色经典,撰写心得体会、进行党性分析。通过生动的实践教学,弘扬王稼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共产党人价值观,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道德情操,营造健康向上的党内红色政治文化,为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党员教育,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立足校园特色文化,延续补充课堂教学

1.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内在联系

 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两个重要环节,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对于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而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为了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将文化育人融入实践之中,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2.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

 徽风皖韵进高校,经典戏曲共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开展2021年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活动邀请了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进行表演,学院为各个学生支部准备了票券,组织学生群体观看黄梅戏《女驸马》。本场演出的是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由演员余淑华、马丁、马自俊、江李汇等主演。剧目讲述了女子冯素珍为了救自己含冤入狱的青梅竹马李兆廷来到京城,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少女形象。










 图三 黄梅戏女驸马表演现场 (王海明摄)

 舞台上,演员们情感饱满,用委婉动听的唱腔、传神精准的身段和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戏剧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让广大师生动直观地领略到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观看结束后,学生代表发表了自己的观看体会,他们认为观看演出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新生大合唱比赛

2021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年份里,通过组织一些具有红色纪念背景的活动竞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和爱国情怀。本次合唱比赛,在学院团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进行。参赛队伍为2021级新生,以班级为单位,比赛现场,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面貌、高涨的热情、深情的歌声,抒发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喜悦之情。土木213班同学身姿挺拔、意气风发,通过一曲《东方之珠》讲述了百年沧桑,风雨洗礼,山河统一,兴我中华的壮丽史诗。给排水211班用一首《祖国不会忘记》,赞扬了最美逆行者,他们义无反顾,怀揣满腔爱国为民的热血。给排水212班一首《强军战歌》穿云裂石,更显恢弘气势,展现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优良传统。土木212班用雄壮的歌声演绎《黄河大合唱》,其深情的朗诵,嘹亮的歌声,唱响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工程211班用慷慨激昂的语调,磅礴的气势,唱响《天耀中华》,100年的风雨洗礼,留下的是不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让党旗永远飘扬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现场歌声或婉转,或激扬,或振奋,或高亢,整个比赛现场气氛活跃,高潮迭起,气氛热烈。
















 图四新生大合唱比赛现场 (院青年传媒中心摄)

(三)实践育人预期效果

1.坚定学生的爱国之心

 红色文化是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之心的“营养液”。红色是红色文化的视觉表现,代表中国革命斗争的内在精神,国旗的颜色是红色,象征着昂扬斗志、热血澎湃等特征。许多革命历史文化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旅游地也渗透着红色元素,可以使参观的大学生们通过视觉冲击,迅速联想到当时当地革命者在烈火硝烟的战场中顽强拼搏、前赴后继的奋战场面,感受到英雄先烈们为美好的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生死的爱国情怀,达到身临其境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从而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之心。

2.树立学生的强国之志

 红色文化是树立新时代大学生强国之志的“奠基石”。理想是从现实出发在头脑中构建起来的对美好未来的一种遇见和设想,信念是对美好未来一定能逐步实现的坚定信心。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江城芜湖是一块红色的革命热土。 在这块热土上,发生了繁昌五次保卫战、官陡门大捷、渡江战役、中共安徽省委成立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走出了李慰农、曹渊等革命先驱,留下了陈独秀、肖楚女、恽代英、王稼祥、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王步文等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芜宣传革命思想、求学或战斗的印记,同时也培养出俞昌准、李家发等不同时期的英雄先烈。 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95年,是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经历过峥嵘岁月的那代人虽然相继老去、逝去,但这些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过去,其留下的许多珍贵革命遗址,将一直被铭记与保存着。成千上万的红色人物在生死考验面前英勇无畏、威武不屈,这正是他们“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对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体现出理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这些红色文化精神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强国之志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培育学生的报国之行

 芜湖红色文化中的历史故事是地方高校教育大学生最宝贵最有说服力的“校本教材”。典故中的红色人物能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形象,能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反复出现,安徽工程大学也有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传承红色基因,用生命守护人民的安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和使命,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不忘爱国之心,回报国家和人民的高尚之举,这正是红色文化育人的真实写照。

 四、实践育人反思与启示

(一)协同推进实践教育方能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这说明,要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更需要青年大学生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实践育人的推进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学校以及二级学院应当立足于建党百年的大背景,充分挖掘芜湖本地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组织各种红色旅游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朋辈教育。此外,芜湖市相关部门可以运用现代手段妥善留存整理和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特别是通过对步文亭、新四军土塘军部、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等革命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设施和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示范效应,为全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各种活动资源方能充分挖掘育人大体系价值

 十大育人体系中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始终是两个绕不开的重要体系,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对于实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传播方式、发展程度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变化会有所变化,但是现阶段能全面且生动形象地展示红色文化全貌的文本还不够完善,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也没有较为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这些造成了红色文化育人的阶段性和零散性,未形成科学持续的专业课程化培养体系。因此要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化培养体系,将红色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通过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例如唱红歌,戏曲表演等。通过挖掘红色资源、红色故事中的鲜活例子,引导大学生逐步明晰红色文化“它是什么”“为什么要认同它” “它有什么用”,有效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深化“我们是谁”的文化主体意识,从而使培养对象逐步建立爱国主义认同感。

(三)坚持“两个结合”培养方式方能把准时代脉搏

1.坚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培养相结合

 红色文化教育的生活化是其“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坚持知行合一。因此,应充分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指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将承载红色文化符号的载体与蕴含红色文化资源的文物、场所相结合,通过运用语言、文学、节日、仪式、庆典、建筑物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符号资源呈现出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2.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可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即通过外显的教育活动与润物细无声的环境渗透相融合,有效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首先,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拓展作用,依托社会红色资源还原历史故事和历史场景的体验活动,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大力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社会氛围。其次,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创设红色文化教育的场域校园环境。将红色元素加入校园的亭台楼阁、雕塑石刻、壁画墙饰等景观中,还可以利用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甚至壮烈牺牲的事迹在学校文化墙上进行展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其成为会讲故事的景观设计。通过生动有趣、形象多样的传播方式,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