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工作案例展示】寻访革命老兵,赓续红色血脉 |
发布人:赵静云 发布时间:2022-01-21 浏览次数:798 |
一、案例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时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学习“四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提出的殷切期望,为广大人民不断把“四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党员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本项目立足专业特色,围绕“寻访革命老兵,赓续红色血脉”主题,通过成立口述采访队、红色宣讲班、专业导师团等3支队伍,通过“纪录片、回忆录、宣讲团”的方式,使革命文化深入学生教育培养全过程,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能够瞻仰先辈们的事迹,从红色岁月里的故事中汲取奋斗向前的力量,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感悟党的伟大光辉历程,瞻仰革命先烈的忠诚英勇,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担当起复兴重任,真正让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案例设计思路 为挖掘资源、科学整合和扎实推进“寻访革命老兵,赓续红色血脉”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实践育人项目建设,提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联动”的整体思路,从“教育、实践、传承”三个层面协同育人,围绕“发挥专业特长、传播红色基因、促进自身成长”这一理念,主动走出校园,走进革命人物,在开展红色采访中深化认识、提升个人素养,在进行红色宣讲中强化服务、增强教育效果,落实文化育人工作,提高思政育人成效。 本项目以革命文化为主导,通过文化理论教育,奠定学生思想认同,有效发挥实践作用,鼓励大学生将革命精神赋予时代内涵,激发创新思维,做好新时代下的文化育人工作。 三、案例设计内容 (一)传承文脉,提升“文化认同”。 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与表现方法中融入革命文化要素,实践团队先后采访了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庄燕劳爷爷、芜湖市首届优秀退役军人——姜胜宏先生、新中国“第一任轰炸机女领航员”——梁瑞英奶奶、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的革命老战士——赵玉德爷爷、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荣立二等功的通讯班班长——万海强先生,通过为退伍老兵制作专访记录视频和撰写回忆录的形式,多角度挖掘军人精神的内核,讲述他们的人生际遇和退伍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通过发挥校外资源和校内力量的双向互动合力养成作用,打造全方位的文化育人空间。
凝人心、聚共识:定期开展“红色理论宣讲”活动,通过发布到梦空间的活动组织和与校内社团协商的方式,积极招募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党史宣讲的活动中来。团队同时采用移动展板展示海报的形式在校园内进行宣传,并制作手绘的宣传手册,对老兵的生平事迹进行宣传,对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深入地讲解,创新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新途径。帮扶济、暖人心:对于访谈活动和回忆录上线前的宣传推广,团队选择采取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文化内涵的挖掘的模式,通过开展故乡情怀、军旅文化等相关主题的公益活动,将红色义卖进一步用于宣传老兵事迹的实践工作中。
建阵地、重引导:打造革命文化传承教育与实践的网络平台,立足红色革命文化的宣传普及,利用短视频带来的流量,推出团队视频的特色,引动社会流量。项目依托校、院、社团等新媒体平台及学生团队为主运营的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等,形成传播合力,提升网络影响力短视频上传到抖音、微信视频号、团队自媒体平台进行推广。通过有效衔接理论与实践,以革命文化为主导,通过文化理论教育,奠定学生思想认同,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做好新时代下的文化育人工作。 四、主要成效 (一)打造红色讲坛,弘扬革命文化。 本项目已开展专访退伍老兵活动10余期,面向校内外邀进行不同种类的线下活动动员;新生军训期间结合老兵故事开展宣讲活动,覆盖面达一千多名新生大学生。与此同时为线下老兵回忆录的整理印刷做准备活动,期间在线上团队公众号同步老兵故事;邀请曾经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获二等功的万海强老战士老班长,分享红色年代中的军旅生活,重温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本项目借助学院党建工作力量,定期开展革命老战士革命事迹的讲述等理论教育相关的活动,通过视频和文字形式扩大辐射面,发挥革命教育资源,用红色文化引领风尚。
打造纪录片专栏,镌刻民族文化,最大程度上接近真实,还原革命文化,通过图文纪录片形式进一步还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砥砺岁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形成“红色档案”传播专栏,用足用好用活红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家国情怀。本项目深度挖掘芜湖老兵口述史资源,多方整合,对多名老革命战士展开采访,形成珍贵的记录资料。对话曾参加党的地下交通及抗日工作九十多高龄的革命老战士赵玉德,采访赵老师所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将老革命战士的采访形成视频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利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对话革命前辈,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的珍贵的史料档案。
(三)塑造文化摇篮,弘扬先进文化。 社会实践是学院开展革命文化育人工作的缩影。自2020年起酝酿,2021年落地组织团队围绕“寻访革命老兵,赓续红色血脉”的主题,从采访老兵、记录视频、剪辑上传、新闻稿撰写传播、老兵回忆录线下印刷等方面着手开展实践活动,同时在线上平台投放图文资料,更新实践信息,进行红色党史文化的宣传弘扬,有力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实现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此外,专访活动在线下酝酿为宣讲党史、故乡情怀、军旅文化等相关主题的公益活动,通过老兵知识专栏帖、线上交流互动等方式培育起红色老兵、家国军旅文化的“网络摇篮”,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拓宽视野,激发对党史文化的学习和热爱,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本项目始终保持“师生搭台,老兵唱戏”的工作理念,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关键时间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和线下回忆录留言致敬,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和热情参与,将平台打造成为学生们发声的阵地,不仅拓展同学们的交流渠道,而且提升了主旋律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体内自转”转向“体外循环”,推动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化为行动,真正让“红色”激荡在每个人心中,永不褪色永不淡化。
五、案例经验与启示 (一)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实现共建双赢。 实践团队在校内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同时,更要注重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共建红色实践基地,强化顶层设计,让学生得到更全面、更到位的成长服务与体验,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入人心。
让优秀教师参与学生队伍进行打磨,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又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发挥师范优势,建立宣讲课堂,主讲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锻炼了宣讲队员们的能力,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形式,不仅面向社会公众传播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在传播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到更为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文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千年而形成的精髓,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追本溯源,让受众群体不仅知其然,更要讲清楚其“之所以然”;不仅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更要注重精神的内化与升华,在红色文化的普及推广中提升学生的道行与品性。 |
安徽工程大学学工部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