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工作学习与研究】致辅导员 | 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
发布人:赵静云  发布时间:2020-06-08   浏览次数:626

教育部早在2014年提出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2017年末,教育部思政司、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共同部署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求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把高校思政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引向深入,树立新思政观,并再次强调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辅导员工作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第一线,需要结合新时代育人要求,探索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设计好实践主题,搭建好实践舞台,组织开展好一批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推动育人成效的提升,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是突出思想引领,着力推进红色教育实践育人。

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所属单位、各类实践教育团体联合打造红色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思想教育语境,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感知革命精神、参观革命教育基地等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选树各种典型,开展先进典型进校园主题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带动学生以先进为镜。强化教育导向,组织学生开展时事评论、理论宣讲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论中学、辩中思,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积极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

二是突出文化浸润,着力推进文化传承实践育人。

依托本地()各类文化资源,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打造文化传承类实践育人共同体。依托青马社团、新时代学生讲习所等开展主题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宣讲,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托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和社会、其他高校创业中心,组建大学生创意创新团队,打造创意创新文化。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专家,解读传统文化,传授民间传统技艺。加强文体等传统项目的交流。

三是突出社会奉献,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与社区、企业、公益组织共建联建公益服务基地,打造志愿服务类实践育人共同体。加强组织管理,整合内部优势资源,探索形成项目化运作、分类式培训、动态化管理、阶段性评估的组织管理体系。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承接社会公益服务和各类志愿服务。拓展公益服务平台,以项目合作为抓手,与政府及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志愿服务基地,不断丰富基地类型,促进育人成效的进一步凸显。

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将实现政校行企家协同育人、育人平台共建共享、师资内培外引相结合的良好育人局面。


作者:李宝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