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强不息 筑梦青春”2019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十八) |
发布人:张玉凤 发布时间:2020-07-02 浏览次数:246 |
坚定梦想,砥砺前行 夏芬,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拔尖161班学生。中共党员。曾获东风汽车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国家三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安徽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二等奖、大学生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校一等奖等奖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一篇并申请专利。 人生格言:只有向优秀的人学习,才能使自己逐步成长。段位不够的入门选手起初必然是压力,只要越过痛苦的磨合,便进入飞速的进步期。 抓住渴望,迎接挑战 大学是一个人求知欲最强,心智最开放的时期。她也不例外,心中总有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在大学时光中,她选择用科研来提升自己,利用寒暑假及课间,扎根于实验室。在导师的交流规划中,她欣喜地接受挑战;在研究生学长的指导下,她一步步从实验小白开始练级;在与队友头脑风暴中,她神采奕奕...... 利用大一暑假的科研实践创新,她第一次真正地走进实验室。在学长指导下,开始熟悉实验室基础设备、常用操作以及科研的相关内容。那个暑假对于她来说意义非凡,就连洗烧瓶这件枯燥的小事也成为了她的乐趣。从科研零基础的小白,到渐渐掌握常规操作,她每一天都在收获,朝着自己的小目标前进着。燥热的假期,在每日充实的实验锻炼中,一晃就结束了。 在成功申报2018年本科生科研项目后,她积极组建团队,查阅文献,开始实验探索。没有任何事,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下去,科研也是。在后来的实践创新课题中,层出不穷地出现很多新问题。初期的单次制备样品产率极低,尽管频繁重复实验,也无法保证样品每次的形貌和性能大致相同;复杂仪器的使用过程极易出错,导致产品制备的不断失败,性能不稳定......一次次的难题摆在她面前,她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于是,总结日常操作的经验,分析原因;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文献;积极地向学长请教,虚心学习,整理记录以改进。 有着强迫症的她,做事会特别较真。在样品表征分析中,为拟出完美曲线,她一遍遍尝试,不断重置,直至满意。有时,连续几小时拟合画图,头晕眼花地准备关机时,才发现已是凌晨。科研实践过程,就是不断产生新问题,再不断想办法去解决的过程。在这期间,使她不断积累了科研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了自身科研素养。 学习未知的领域总是艰难的,但人不能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她坚信凡是使人感到简单快乐的,都不会有大的收益;只有感受到困难和痛苦的,才说明人在成长。 多面探索,永持初心 一入学,她便告诫自己,四年一定要充实和丰富。她的内心总有股躁动的力量,便积极探索各种新领域,从中不断汲取力量,从沉默寡言到自信开朗。 为开阔自身眼界,她勇敢地递上了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文化营的奖学金申请表,幸运地,获得了一次宝贵的出国学习交流机会。在外出交流期间,英语的口语环境,热情可爱的他国同学,极具魅力的文化冲击,都给她带来深深震撼。她相信,只有不断开发自己多个维度,才能真正在大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为推广“互联网+教育”学习模式,她被安徽省教育厅聘为安徽工程大学首届“MOOC校园大使”。在任职期间,成立青慕e族学习组织,归属于校图书馆,通过运营公众号,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在校园内推广新型学习方式。虽然过程跌跌撞撞,充满坎坷和挑战,但经历过后,才明白那一段熬夜做策划的时光是青葱岁月里的美好记忆。 在看似很小几率的机会面前,她总能清晰明白自己的渴望,凭着一腔孤勇,带着“不撞南墙不死心”的决心,尽力去闯,尽力去尝试。所有的一切对她来说,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最为关注的,而中间为此付出的努力、得到的锻炼、收获的友情,才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宝贵的。 大学四年,如白驹过隙,如今她步入大四最后的光景。她感谢大学所有的机遇和磨练,感谢四年旅途的同伴和好友,感谢一切的岁月静好,让她可以放心做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天空。 师长点评:夏芬同学学习认真刻苦,学业和课堂上都认真投入,对待学习态度严谨。平时积极进实验室,学习实践经验,勤奋细致,善于与组员、学长沟通,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她也注重综合素质的锻炼,积极投入学校、班级的组织建设。(辅导员:万海洮) (文:夏芬,万海涛,张玉凤; 图:夏芬;审核:刘金斌,黄炜;) |
安徽工程大学学工部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 邮编:241000